我们再来看看,针对目前市场中种类和功能相当繁杂的DVD-ROM和DVD刻录机,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稳定性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款光驱/刻录机买回来时,怎么用都好,任何盘片都能通吃。可一旦用了一段时间后(通常3个月以上),却发现读盘能力迅速下降,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蜜月效应”。
为避免购买到这类产品,我们应该尽量选购采用全钢机芯的DVD光驱/刻录机,一般情况下,采用全钢机芯的光驱通常情况下要比采用普通塑料机芯的整体上的使用寿命长很多。这样即便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DVD光驱/刻录机的性能也能恒久如一,这也给DVD影片的完美播放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二、纠错能力
一直以来纠错能力都是众人所议论的焦点,其实“纠错能力一般”只是早期DVD产品的一个弊病,随着技术的成熟,现在的DVD光驱/刻录机通常情况下已经拥有令人满意的纠错能力。
但要真正做到“超强纠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就要看各光存储生产厂商是否拥有自己的特色技术。比如前面提到的SONY的“3D OL Tilt技术”和能够调整刻录功率的O.R.S.C技术、浦科特的“Intelligent Recording”刻录技术、建兴的“SMART-Xtechnology”技术等等,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都是在传统的纠错功能上进行了提升,以表现更完美的效果。
三、速度
速度是衡量一台光驱/刻录机读盘和刻录速度快慢的标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DVD光驱/刻录基本上都是16X,那为何选购DVD光驱还需要注意速度呢?因为DVD光驱/刻录机具有向下兼容性,除了读取和刻录DVD光盘之外,DVD光驱还肩负着读取普通CD数据碟片的重担,因此我们还需关注CD读取速度。主流的CD-ROM的读取速度普遍是48X至52X。
光驱方面,目前很大一部分16X DVD光驱,其CD盘的最大读取速度已经可以达到48X或50X。而刻录方面,DVD+/-R已经达到了这个格式目前支持的极限速度16X,DVD+RW也达到了8X,DVD-RW则为6X,DVD+R DL最高也是8X,DVD-R DL最高为6X。
尽管目前主流的DVD刻录机清一色标称“16倍速”,但事实上,这里的“16倍速”只代表刻录机在最外圈所能达到的最高速率,在刻录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实际刻录的速度其实远没有16倍速这么高。另一方面,同样是“16倍速”DVD刻录机,由于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所采用的刻录方式不同,实际刻录所花费的时间和刻录的品质也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并不是简单从产品的规格指标上就能体现出来的。
概括起来,目前主流的16倍速DVD刻录机常用的刻录方式有Z-CLV和CAV这两种。对光存储技术略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CLV是恒定线速度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光驱读/写盘的过程中,盘片表面任何一个点通过光头的线速度是恒定的。
由于光头读/写盘的顺序是从内圈到外圈,而盘片本身在不停地旋转,因此为了保持线速度的恒定,光头读/写盘片内圈的时候角速度就要提高,也就是盘片的转速要高;随着光头读/写的位置向外圈移动,角速度不断降低,盘片转速越来越低。从测试软件的传输速率曲线图来看,CLV方式的特征是在整个读/写盘的过程中,传输速率曲线保持水平,而盘片的转速则持续降低——这种方式在低速的光驱(包括只读型和刻录型)中比较常见。优点是标称速率就是真实的读写速率,缺点是内圈盘片转速高,震动、噪音比较大,在技术上也很难实现较高的传输速率,以CD-ROM驱动器为例,工作方式为CLV的光驱最高只有24倍速。
为了让CLV方式达到更高的传输速率,Z-CLV便应运而生。所谓Z-CLV,就是区域恒定线速度,也就是在特定的区段内以CLV方式工作。Z-CLV方式一般会将光盘读/写的过程划分成几个区段,从内圈到外圈速度呈阶梯型提升。以16倍速DVD刻录机为例,通常在内圈从6速CLV方式开始刻录,然后跳跃到8速CLV,保持一段时间后再提升到12倍速CLV,最后在接近外圈的位置达到16倍速CLV。从传输速率曲线上看,伴随每一次刻录速度的跃升,盘片的转速都会瞬间提升到高点,然后逐渐降低,而传输速率曲线则呈现从低到高抬升的线段。
由于CLV/Z-CLV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光头在盘片表面通过的距离是恒定的,因此对激光功率调节的要求不高,但是由于马达转速始终在调整,因此对刻录机马达转速调节和整体的减震、降噪设计都是严峻的考验;此外,当盘片质量一般时,为确保刻录质量,同样需要频繁地对激光头进行OPC的动作,这就使得CLV和Z-CLV相对CAV的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相反,需要随时调节马达转速就成为CLV/Z-CLV的最大弱点。目前市场上Z-CLV刻录方式的代表厂商有先锋、NEC和华硕,这些厂商由于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因此在马达转速的调节和整体减震、降噪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出色。
和Z-CLV相比,CAV最大的优势就在恒定角速度,也就是说在整个读/写盘过程中马达转速保持恒定,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调节。这样,随着刻录过程从内圈向外圈进行,盘片的线速度就越来越高,传输速率也同步提升,通常在最外圈能够达到标称的最高速率。因为不需要调节马达转速,因此CAV方式刻录的产品在稳定性方面更加突出,但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激光头的功率也需要随之提升以便在同样的时间内记录更多数据,这就需要厂商对激光功率的控制非常到位。目前Sony和明基BenQ等厂商都已经掌握了先进的OPC/ROPC技术,能够在刻录过程中对激光功率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刻录的品质,因此相对来说CAV方式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 第1页:DVD盘片格式解析
- 第2页:刻录机独特技术解析
- 第3页:光存储产品选购技巧(一)